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科研新闻
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
关键字:碳   时间: 2004-08-20  点击率: 1140589
  摘 要: 为提高我国在全球变化与碳循环研究的整体水平,交流学术成果,凝练今后中国在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项目联合办公室,决定于2004年11月12-1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中国陆地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大型学术讨论会
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学术讨论会
会 议 通 知
(第一轮)

会议时间:2004年11月12-14日
会议地点:中国 北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

2004年8月15日

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学术讨论会
1.学术背景与目的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CO2和CH4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研究全球碳循环和碳管理是全球碳收支定量评价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但是目前对全球碳收支的估算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成为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中的一大障碍。因此,研究全球碳循环调控机制与碳管理战略与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全球环境变化国际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科学计划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各国履行《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迫切需求。

为了研究中国的碳收支状况、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理和碳管理策略,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启动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也于2002年启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973计划,重点开展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模型研究,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为全面推动我国在碳循环和碳管理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为提高我国在全球变化与碳循环研究的整体水平,交流学术成果,凝练今后中国在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项目联合办公室,决定于2004年11月12-1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中国陆地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大型学术讨论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问题开展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和综合性的学术讨论,以促进我国在碳循环和碳管理研究工作的发展,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国家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另外,我们也正在组织全球碳计划(GCP)学术研讨会“Regional Carbon Budget: Methodology and Quantification”,该会议将于2004年11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将有众多世界知名科学家到华进行学术交流。有兴趣者会前可向本会议筹备组申请旁听。

2.会议主题

会议的议题将包括国际碳问题研究进展、中国陆地和近海碳循环过程机理、生态系统的碳管理与增汇潜力、能源与工业生产的碳排放与减排策略和技术等广泛的学术问题,拟定的会议主题为:
--全球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
--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
--中国陆地和近海碳过程、格局特征与控制机制;
--中国陆地碳汇功能与人为调控途径与技术;
--中国能源与工业生产的碳排放与减排技术。

3.学术报告与会议论文
参加会议的人员可以下列方式注册参加会议:
(1)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2)大会学术报告
(3)分会场学术报告
(4)墙报展示
(5)一般参加会议,不做学术报告
凡是申请作学术报告或墙报展示者,必须在2004年10月10日前向会议筹备组提交A4版2页(1500-2000字左右)的会议论文提要,供大会组委会确定申请者的学术报告方式,编辑会议论文资料。在大会期间将向每位注册参会人员提供会议论文提要集。

4.会议地点、时间和注册
会议时间: 2004年11月12-14日
会议地点:北京外国专家大厦(暂定)
报名时间:2004年10月10日以前
会议注册:住宿和交通费用自理,收取会议注册费每人600元(学生注册费每人300元,注册时出示学生证)。

5.联系方式
申请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请认真填写所附表格的各项内容并以邮寄、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递交到以下联系地址。
联系地址:北京市安外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
联系人:何洪林 赖鹏飞
电 话:010-64889751(何) 010-64889438(赖)
传 真:010-64889399 010-64868962
电子邮件 hehl@igsnrr.ac.cn laipf@cern.ac.cn

6.会议组织委员会

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碳循环联合办公室
主 任:
刘 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研究员
副主任:
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 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于贵瑞(兼任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方精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长瑞,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处长
王跃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世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明明,国家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
吕学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处长
朱建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吴金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现代化所,研究员
宋金明,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应 宁,国家气象局预测减灾气候变化处,处长
张小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龙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李怒云,国家林业局碳汇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陈泮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周广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林而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高 风,国家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
高广生,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办公室主任
曹明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黄铁青,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生态处,处长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韩士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蔡祖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7.会议秘书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碳循环联合办公室
负责人:于贵瑞,牛栋
联络人:何洪林 010-64889751, hehl@igsnrr.ac.cn
赖鹏飞 010-64889438, laipf@cern.ac.cn
张雪洁 010-64889458, zxj@cern.ac.cn
蔡晓红 010-82028726, cxh@mail.iap.ac.cn

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学术讨论会
2004年11月12-14日,中国 北京

请填写/打印:

姓名:

称呼:博士/教授/先生/女士

地址:

电话(办公室):

传真(办公室):

电子信箱:

我希望以 或 形式注册参加会议(请从以下5种形式中选择一种或两种):
(1)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2)大会学术报告
(3)分会场学术报告
(4)墙报展示
(5)一般参加会议,不做学术报告

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题目是:

是否申请参加GCP研讨会(2004年11月15-16日)

对大会的建议(请提供您的宝贵建议,会议筹备组将会充分考虑你的意见):


填写后传真、邮寄或发电子邮件到以下地址:
地址:北京市安外大屯路甲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 赖鹏飞
邮 编:100101
电 话:010-64889438
传 真:010-64868962
电子邮箱:laipf@cern.ac.cn
laipf@igsnrr.ac.cn

相关文章:
“碳收支”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
KZCX1-SW-01项目第一课题顺利进行
“中国陆地/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年度进展报告会通知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申报的973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
碳通量微气象观测第四次培训在京举行
美观测显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长加速
为防温室气体排放 日本拟把二氧化碳封存深海
“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全球碳计划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D辑:“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内容已全部上网
相关文章分页:  共 6 页 59 条记录 9 3[1][2][3][4][5][6]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