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XNET成立10周年纪念暨未来发展规划大会

由国际通量观测网络主席D. Baldocchi教授和欧洲通量网络项目负责人R. Valentini教授联合组织的国际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2004年国际学术研讨会(FLUXNET成立10周年纪念暨未来发展规划大会)于2004年12月13—15日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召开。
会议的目的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促进FLUXNET成员的学术交流活动;2)总结近来的FLUXNET的研究成果;3)加强FLUXNET与生物科学方面新兴的学术活动的联系;4)组织和规划FLUXNET目前以及未来的运行工作;5)FLUXNET与区域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紧密结合;6)基于专题综合性讨论,计划出版1期Global Change Biology专刊。
来自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州等六大洲的学者共117人出席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举行的“国际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2004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曹明奎研究员和孙晓敏研究员等5人应邀出席了这次在意大利举行的会议。该次会议组织紧凑,学术气氛热烈,达到了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此次大会共分五个部分:1)FLUXNET的综合集成研究,主要包括10个大会报告:
• FLUXNET Overview, Successes, Failures, New surprises;
• FLUXNET Data Archive;
• FLUXNET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 FLUXNET and Remote Sensing;
• FLUXNET and Regional Carbon Flux Modeling;
• FLUXNET and Global Carbon Modeling;
• Scaling Carbon and Water Fluxes with Remote Sensing Indices(from the tower to the pixel);
• FLUXNET and Biogeography;
• FLUXNET and Ecosystem Dynamics;
• FLUXNET and Ecohydrology。
2)FLUXNET以及区域通量网络的现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曹明奎研究员应邀作了大会报告,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反映了中国学者在有关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活动,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此部分主要包括8个大会报告:
• AmeriFlux;
• CarboEuroflux;
• ChinaFLUX;
• AsiaFlux;
• Fluxnet-Canada;
• OzFlux;
• AfriFLUX;
• Latin America。
3)FLUXNET的未来以及新兴的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大会报告:
• Isotopes and Networks of Wireless Sensors;
• Aricraft, Flux Transects and PBL Budgets;
• New Sensors for Soil Respiration。
4)分组讨论部分。此部分又分为两个部分:a)生物群系综合讨论,主要分为6个小组
• Savanna;
• Tropical Forest;
• Temperate Forest;
• Conifer Forest;
• Grasslands/Crops;
• New Systems: Urban/Suburban and Wetlands/Tundra。
b)新问题的分组综合讨论,主要分为5个小组
• FLUXNET and Biogeography;
• FLUXNET and Ecohydrology;
• FLUXNET and Global Carbon Modeling;
• FLUXNET and New Technology;
• FLUXNET and Boundary Layer Budgets/Interpreting High Precision CO2。
5)展板交流活动,为与会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曹明奎研究员和孙晓敏研究员等5人提交了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介绍的5个展板,也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及合作可能性的探讨。
近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区域和全球碳循环是全球碳收支定量评价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我们意识到,尽管近两年来我国在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国家需求的目标仍相距甚远。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在碳循环研究工作的发展,充分将ChinaFLUX通量网络与我国区域和国家尺度碳循环研究相结合,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国家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政策咨询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
2004年1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