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学院项目 |
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验示范研究 |
------------------------------------------------------------------------------------------ |
负责人:李凌浩
来源: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实施时间: 2000-2004
|
首席科学家:韩兴国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Tel: (010)62590834
执行负责人:李凌浩
参加人:白永飞、董鸣、王仁忠、白文明、李振清、吴冬秀、潘庆民、王政文、张丽霞、陈世苹
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经费:中国科学院投入200万人民币。
研究目标:
以浑善达克沙地、锡林郭勒草原和京北农牧交错区为主要对象,在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区域植被等不同水平上研究上述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途径和优化模式,开发研究出经济有效的沙地植被恢复重建、退化草地改良和受损农业生态系统修复的集成技术,建立3个高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验示范区,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直到、技术支撑和典型样板,从而带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浑善达克沙地 ― 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机理,包括生态系统退化障碍类型及其健康诊断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植物功能型组成、养分利用效率和C、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相关的生态系统受损机理,主要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植被 ― 土壤水分关系,植被的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人工植被重建中植物种群的时空配置与群落稳定性维持机制等。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包括适应沙地生长的物种筛选和引种驯化、野生沙地植物种子和克隆繁殖技术、加快沙地植被自然恢复与人工辅助技术、流沙和侵蚀迹地修复的工程学和环境化学技术的等。锡林郭勒退化草地改良与综合利用技术,包括提高羊草种子结实率、黄花苜蓿驯化与种子规模繁育和针茅属植物的去芒技术,围栏封育、松土补播、施肥及改善水分条件等配套组合,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技术,后备天然草地治理与开发技术,草地虫鼠害成灾机理、控制对策和技术等。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包括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整合与优化生态模式、京北农牧交错区农牧藕合增益机制与优化农牧生产模式、锡林郭勒草原和京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景观配置的安全格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