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合新闻 |  
                    
                     
                      | 胶州湾发生大面积赤潮 |   
                      | 关键字:调查  赤潮  简介   
                        
                        时间: 2003-07-17  点击率: 176947 |   
                      | 摘 要: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执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项目海上调查过程中发现胶州湾北部大面积赤潮。经专家鉴定采样结果后发布此信息,并简介星脐圆筛藻。 
 
 
 |   
                      |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执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项目海上调查过程中发现胶州湾北部大面积赤潮。 
 此次发现的赤潮范围,东西约20公里,南北10公里,约200平方公里。考察船在航行过程中,有时看到小海蛰死在有赤潮的海水中。航行中也看到近年较少见的飞鱼(背呈浅蓝色,翼展近30CM,体长约20CM)。
 
 经专家鉴定,形成赤潮的藻类为 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nus)(拉丁文名应为斜体字),形成原因多为降雨、天气闷热、多雾天气等。该种赤潮无毒,但形成时藻类大量放氧,而死亡后又大量消耗氧,以致形成表层海水中缺氧,可导致水体中动物死亡。
 
 星脐圆筛藻简介: 该藻属于单细胞藻类,呈盘状至短柱形,中央略凹,细胞直径180-300微米。本种为广温性外洋种类,适应盐度在30‰ 以上,从热带至寒带皆有分布。该藻在我国沿海分布很广,为最常见硅藻之一,四季均有,但秋季数量较多。
 
 
 (胶州湾生态系统研究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