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举办中国生态大讲堂“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第一轮通知) 为加快推进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受中国科学院人事局资助(科发人函字〔2023〕22号),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举办“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3年6月12-15日(周一至周四) 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602会议室二、资助单位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三、主办单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协办单位
 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学专业委员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中科河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五、参会费用
 本次培训班不收取注册费、资料费等费用。培训班学员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需自理。六、学员招募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科院人事局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相关文件,为切实保证研修质量,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本次培训对象主要为具有中高级职称(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向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从事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保公益组织等从事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的科研人员和项目骨干。学员年龄在40岁以下。 请有意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人员尽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报名时务必填写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由于会场空间限制,可能难以满足所有报名人员的需求,主办方将筛选并告知80名学员参加培训。如您未能入选,敬请谅解。凡全程参加该培训班并通过结业考试的学员,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培训证书。 报名截止日期:2023年6月2日 20:00        七、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于秀波 卓瑞娜王斐然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邮箱:cef@cern.ac.c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秘书处 2023年5月11日                            中国生态大讲堂“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介绍   一、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生态观测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它是揭示自然现象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能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生态监测的工作多由野外生态监测研究站自然保护地及水文气象还让等业务部门。     我国生态系统野外监测站的网络体系日趋完善。由中国科学院筹建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现有1个综合中心、1个数据中心、5个学科分中心(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域)和44个野外生态站,涵盖农田生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中国科技部主管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现有170多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形成涵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球关键带等学科领域的国家野外站体系。另外,我国的生态系统野外监测网络还包括了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教育部、水利部等建立的各类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由国家公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各类自然公园等保护地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这些生态系统野外监测站需要数量庞大的生态监测技术人员。     生态系统监测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涉及学科面广、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数据质量要求高。因此,生态监测人员应具备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及时更新。 本次培训班针对国家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需求,面向各类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和保护地等的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人员,开展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要素监测指标、技术与方法培训,以期提升生态站与保护地等的监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在本领域内推广与持续应用。拟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国际生态系统监测最新进展     本单元将系统全面的讲授国内外生态系统监测的最新进展。生态系统监测的发展历程、基本专业术语、生态监测的重要意义、生态监测的特点与基本要求、生态监测的分类,生态连网监测的作用、国际生态监测网络概况(全球性、区域性和国家级网络)、中国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网络(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各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民间自然保护组织等)。 第二部分:各类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技术与规范     本单元将重点讲授各生态要素(水分因子、土壤因子、大气因子、生物因子、水体因子)的监测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例如监测场地的选取与建设、监测指标的遴选、监测仪器设备的配备、实时动态监测技术的集成、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技术、样品的分析技术、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数据管理关键技术等。 第三部分:各类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 本单元将重点讲授各类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共享 本单元将重点讲授监测所获得的生态数据的管理与共享。例如数据的保存格式、数据编码、储存介质、存储周期、传输方式、集成处理、使用权限、数据挖掘分析与共享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规范管理等技术与规范。
 
 三、培训方式 第一种方式:重点内容讲授     本次培训邀请国内外著名生态监测方面的院士专家、生态站站长、监测骨干人员、生态仪器管理与操作人员、数据处理与共享专家,以课程的形式向学员讲授相关科学知识。 第二种方式:专题研讨     本次培训邀请国内知名观测仪器公司的总经理和工程师做案例分析报告,教授学员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并使其了解相关国产品牌仪器的研发情况和进展。 第三种方式:测试评估     本次培训展开之前会邀请相关专家遴选一些有关生态监测和生态站建设管理的试题,培训前进行摸底测试、培训结束进行结业过关测试。  四、关键时间节点 2023年5月16日 发布培训班第一轮通知,学员可以开始网上报名 2023年5月31日 发布培训班第二轮通知,授课专家名单及日程 2023年6月2日 网上报名截止 2023年6月5日 通知入选的报名人员 2023年6月12日 培训班正式举行  五、承办单位简介 1.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1988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CERN的建立是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工作的一次飞跃,它克服了单个生态站监测与研究的局限,使从单个站点到区域乃至国家尺度开展长期生态学监测与综合研究成为可能。CERN重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成功范例。CERN现有1个综合中心、1个数据中心、5个学科分中心(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体)和44个生态站,涵盖了农田、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 2.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     2005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启动中国生态大讲堂,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主要推广对象为从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野外站观测人员、保护地技术和管理人员、政府部门与民间环保公益机构人员。截止到2023年5月,中国生态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235次学术报告、20次学术研讨会和4次高级研讨班,2次国际培训班。邀请500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人员达16500人次。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用户总数超过1万人。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将中国生态大讲堂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立为院级继续教育基地。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附件精品培训班通知: 附件精品培训班通知.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