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是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 3月6日15时,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何林祥,洪绂曾、段应碧、聂振邦就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关于粮食安全的形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段应碧研究员说,我们国家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吃饭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大事。中国人的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即使以后肉食消费比例提高,也要靠粮食来转化。所以任何时候都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要有充足的粮源保证供求平衡。二是要有发达的流通,保证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买得到。三是要有合理的价格,保证消费者买得起。 我国的粮食生产从1996年到1999年连续四年大丰收,其中三年的产量超过了1万亿斤,生产量大大超过了消费量。虽然从2000年到2003年连续四年减产,特别是2003年减产的幅度比较大,但由于库存充裕,所以粮食供给一直都是有保障的。去年国务院根据粮食四年减产、库存减少较多的新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的转机。从目前粮食生产、销售、库存总的情况看,我的基本判断是,至少近期内我们国家的粮食供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从长远看,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今后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难度大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二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很薄弱,靠天吃饭这个局面也很难改变。三是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激励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不能够因为目前粮食形势的好转就对我们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掉以轻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去年专门就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且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研究报告。中央和有关部门对于调研组的报告很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都有批示,报告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也有所反映。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也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调研。
关于耕地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洪绂曾说,土地是民生之本,耕地是13亿人口吃饭之本。因此,耕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资料,但同时又是我们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紧缺的资源。因此,严格保护耕地,这也是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些年来,国家为了加强生态建设,为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必要的建设用地占用了一部分耕地,是合理的。但与此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规占地、滥用土地的现象。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3年,我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将近一亿亩,一亿亩是什么概念?就是我国总耕地面积的5%左右。针对这种耕地严重下滑的情况,正如昨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规范用地以及出台一些政府征地补偿政策等。 耕地迅速下滑的趋势有所遏制,去年耕地面积有所回升。但是以地生财,靠占用耕地、经营耕地来生财这样一种潜在的不良需求仍然存在,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国家还要继续严格加强对耕地保护,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保护耕地在合理的范围。严格保护耕地要从两个内涵上理解,一是保护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关心耕地的质量。一个时期以来,为了高产,用地而不养地,以至于耕地质量普遍下降。比如东北黑土地,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有机质,50年代时我去东北是黑黝黝、亮晶晶的土地,但是现在有机质已经从原来的8—9降到1—3。 为了高产,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农药以及设施农业生产的塑料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减少了土壤的营养成分,而且增加了土壤的毒害物质。保证优质的工业产品,我们要加强投入,建设现代工厂和现代设施;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我们也要加大投入来培培耕地。 如果说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主要有两点:第一,鉴于国家在前几年实施的沃土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今年的投入仅仅三千万,规模太小,对于十多亿亩耕地来讲,我觉得要扩大规模,加大沃土工程的实施力度,而且纳入到“十一五”规划当中。 第二,耕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和林地、草地一样,从国家来讲,应该监测它的动态,因为这个资源随着各种自然和其他综合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建议,应该对耕地土壤在十多年没有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顺便说一句,对占国土40%以上的草原也需要建立普查制度,经常监测它的动态,以便于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关于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1、调动农民积极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段应碧委员说,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很大,因为我们确实有严重的资源约束,包括耕地资源的约束、水资源的约束。但是我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有信心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器粮食生产迅速生产,曾经出现好多年的供大于求。去年中央采取一些政策措施,粮食一年增产766亿斤,只要把政策对头,措施得力,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保障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自己能够解决。 2、加强科技投入开发中低产田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洪绂曾说,从科学技术角度讲一下,我们现在最好的耕地亩产可以达到一吨以上,但是低产田还不到50公斤,目前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因此,从内涵上来讲我们要做好耕地的文章,就可以大量的增产,应该说我们是有信心的。 3、积极的农业金融政策 何林祥委员就关于粮食市场化和农业金融政策指出,去年在粮食市场宣布全面放开以后,从我国粮食安全这样一个战略来考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这样一个格局,在短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农业发展银行在这方面的职能也不应该弱化。 但是由于市场放开,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国家对粮食购销金融政策也应该作一些适当的调整,这个调整我个人觉得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对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根据企业的情况,对于政策性的资金和企业自主经营性的资金,在政策上要加以区分。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储备以及按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这属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定的政策,农业发展银行还要保证供应,财政也要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 第二,适当地扩大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对粮食产业的贷款范围。也就是说在原来只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基础上,对粮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包括民营的,具备条件的都要给予积极支持。第三,对粮食企业的贷款应该逐步改变,包括改变主要依靠农业发展银行这一政策性银行供应资金这样比较单一的局面,应该支持有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开展适度竞争,并且主动改进金融服务。 4、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矛盾 国家粮食局局长、党组书记聂振邦委员就关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矛盾、我国的粮食储回答了记者。聂振邦委员说,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提供了80%的商品粮,所以国家为了稳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首先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在预算内的资金和国债投资对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农业组织方面的建设,都加大了投入力度。 第二,国家在风险基金当中拿出116亿元资金,对主产区的种粮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 第三,国家对主要粮食品种进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是稻谷品种,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使去年粮食生产出现了明显的转机。最后一点,我们建立了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政府策动、市场拉动、企业运作的形式建立了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协调关系,比如主产省黑龙江省在主销区的浙江省建立了稻谷加工企业,建立了稻谷储藏企业,把产区的粮食运到了销区,同时主销区的浙江省也到主产省黑龙江省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类似这样的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协调关系,例子是很多的。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段应碧委员说,主产区13个省提供80%的商品粮,所以主产区保护了,整个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年久失修,损害严重,生产能力下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我们主产区就是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靠主产区地方政府、靠农民来解决,完全靠他们是不行的。 主张除了中央增加投入以外,要调节一下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关系。具体说,就是需要从主销区筹集一部分钱到主产区搞农田基本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