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黄淮平原商丘引黄补源对环境影响结果研究
关键字:中国生态大讲堂2006年冬季学术研讨会   时间: 2007-01-05  点击率: 151853
 

报告人:王和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主持农业部商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工作。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灌溉排水学报》编委。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

长期从事农田生态与节水农业宏观研究工作,致力于黄淮平原农田水分平衡、节水灌溉理论与作物生态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计划、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4部。

报告内容摘要:

在年均引黄量3000m3左右、总面积565km2范围内选取三个类型区连续14年定点观测浅层地下水位并对地下水质、土壤盐分动态等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引黄对年内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是每年出现一次波谷和波峰,波峰大多出现在每年的元月末或二月初(试区内冬灌用水很少),波谷出现在需水量猛增的春灌后,大多在六月末或七月初。补源后波谷出现时间比相同气象年份滞后一些时日,而且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小。引黄对年际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是补源后埋深较大的面积逐年减小、埋深较小的面积逐年增加。补源区引黄前平均每年下降0.4m,引黄后平均每年下降0.1m。而非补源区14年间地下水位下降了8.43m,平均每年下降0.6m浅层地下水不同含水层水位变化监测表明,深、浅含水层地下水位相关系数达到了0.96,对合理确定井距、井深与分层取水具有指导意义。引黄末与引黄初相比,土壤含盐量明显得到降低,最大降幅为3%;长期引黄灌溉后土壤盐分下移,主要集中在1.00~1.60cm。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表明,引黄时段末(6月份)地下水的矿化度与全盐量要比引黄时段初(11月份)明显降低,对地下水宏量组分Na+K+Ca2+ Mg2+ SO42-Cl-HCO3-CO32-的含量及全盐量分析后按舒卡列夫法分类。化学类型为HCO3—Na+K·Mg(主要分布于古黄河高滩地和微倾斜扇型平原)HCO3—Na+K·Mg·Ca(主要分布于微倾斜扇型平原东部和背河洼地)和 HCO3·Cl—Na+K·MgHCO3·Cl·SO4—Na+K·Mg(主要分布于微倾斜扇型平原西部)型,矿化度均小于2000mg/l。但水化学类型比引黄前多了HCO3·Cl—Na+K·MgHCO3·Cl·SO4—Na+K·Mg型,而且在矿化度10002000mg/l的水样中,Cl- 含量相对较大,个别水样Cl-含量分别达到233.1mg/l 360.3mg/l(地下水枯水期);近1/3水样中SO42- 的含量也相对较大,达到243.7~359.4mg/l6月份),占其总离子24.4%。根据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3—93)分析,个别水样的地下水已不适宜直接作为饮用水使用。

CERN综合中心)

文件下载:
王和洲 黄淮平原商丘引黄补源对环境影响效果研究.pdf
相关文章:
黄土高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长期观测与试验
凋落物跨区域分解长期观测与试验研究
生态系统碳通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联网观测研究
蓝藻水华-内源负荷-N/P比学说
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长期观测与试验
华北平原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长期观测与试验
春季萌动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启动机制研究
森林生态水文长期观测与研究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8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